2018年我进行了第一次年度个人盘点,虽然涉及的内容不多,只有软硬件类,但现在回看还比较有意义,可以知道每年自己大体的状态和思路。因此,今年我要进行一个更加广泛的个人生活方式总结。
冬天天气太干燥了,于是在家里卧室和工位桌面均配置了加湿器。加湿器其实原理上并没有多少壁垒,飞利浦在加湿器除菌方面网络口碑不错,国外产品的造型(仅限HU5930)和品质感也比较好。
家里是HU5930。这款产品体积和容量都比较大,适合家里房间使用。有专门的水箱,灌水十分方便。而且造型比较美观,跟极简风格比较搭。家中其实没有那么干燥,主要用来再夜间给卧室加湿,减少早上鼻子的不适感。
工位是HU4801。这款图片看着不大,实际放办公桌上其实有些偏大,如果是小房间用这个也足够了。
看 YouTube 上汽车 detailing(此处不是“细节”的意思,应该翻译成汽车清洁)视频,印象最深刻的工具就是沙发清洁机和蒸汽清洁机。前者有个强力吸头,可以直接在沙发或者地毯上涂抹泡沫,然后吸干。或者则是高压蒸汽,清洁一些难以去除的污渍。
家里没有什么地毯和沙发需要清理,但对于蒸汽清洁机还是有需求的。于是购入了 Karcher 高温蒸汽清洁机,清洁面包机、电饭锅、灶台效果都超好,对于各种细缝能直接把灰尘、颗粒“喷”出来。
今年对于手机上的 app 以及服务,几乎没什么动作,原来用什么现在还在用。主要变化在于对于开发工具的尝试和改善。以往就对开发工具非常感兴趣,今年算是大面积革新了自己的工具链。
Nord 是一套配色主题。
原先在开发工具上尝试过若干配色主题,从 Sublime Text 默认的 Monokai,到 vim 上的 Zarniwoop,还有后来比较喜欢的 Tomorrow Night 系列等。
对于这些主题都是混用不成体系,而今年把所有能换主题的东西基本都统一成了 Nord:iTerm2、Sublime Text、Visual Studio Code、vim 等,甚至是 Arch Linux 上的主题等。
同时,我自己也移植制作了 Alfred Nord 主题。
全称 Visual Studio Code,不是传统的 Visual Studio IDE,而是一款基于微软开源技术的编辑器,在广大开发者心中或许已经成为了最佳图形化编辑器。
Nadella 上台后,微软推出了很多开源的东西,甚至拥抱了 Linux 社区。虽然 Windows 由于体验问题并不太容易撼动 macOS 在开发者心中的地位,但这些开发者友好的做法的确收获了不少开发者的青睐。
他成功证实了微软没有必要与开源开发者“为敌”,更应该做的是融入其中。而 VSCode 就是微软在融入开源社区后的最佳成果,也展现了微软多年的软件功力。
VSCode 有着丰富的基础功能和配置,允许开发者自己定制,并且有强大的插件系统和生态。采用社区中最流行的 TypeScript 和 Electron 技术开发,减少了代码贡献者和插件开发者的熟悉成本和壁垒。
git
git 很强大,强大到一般人可能只会 clone 然后 add、commit、push 三连。遇到问题后,可能只会祭出把文件备份走再 clone 回来接着干的粗暴方式。
就像新手入门 vim,只会用 i 进入编辑模式一顿狂改,然后 wq 退出。只发挥了工具1%的能力,其它什么也不会的感觉。
由于在 GitHub 和 GitLab 不断积累的一些操作经验,慢慢开始娴熟掌握了各种复杂的技能,比如 rebase、reset、cherry-pick 等。并且,通过一些网络资料以及《精通 Git》,掌握了一些真正的原理和高级用法。
我第一次稍微有种,我能基本掌控 git 的感觉。
neovim
今年从 vim 迁移到 neovim。其实对于我来说 vim 和 neovim 用起来没多大区别,更多的是稍微更认同一些 neovim 的社区模式,以及更丰富的插件生态。
一如既往,我不是 vim 的铁杆,只用 vim 做简单的编辑/修改操作。但既然用了,配置的也得舒服好用,这是我的配置:crispgm/dotfiles - neovim。
Modern CLI Tools
近年来涌现出一系列用户体验好、功能强大的现代(Modern)命令行工具,包括但不仅限于:fzf, ripgrep, fd 等。这些工具大多用新语言编写(Rust 或 Go),同时兼顾性能、UI 和用户体验。
同时,通过简化参数,降低了入门成本。默认参数或者几个简单参数就可以实现 GNU 那些“古董”工具们一大堆参数才能实现的功能。
Reddit 就是美国的贴吧。比起贴吧,他内容更科技,小众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
关注了一些关于极简主义 /r/minimalism 和冥想 /r/meditation 的内容,以及比较感兴趣的技术类 /r/unixporn、、/r/neovim、/r/archlinux 什么的。不过最长见识的,大概是机械键盘 /r/MechanicalKeyboards,各种各样尺寸和配色的 DIY 键盘,实在太丰富了。
最后,感叹一下,中国的贴吧已经被百度失败的运营和内容审查弄得大不如前。看着它一步一步难用到现在这个样子,令人惋惜。
我本来沉浸于 macOS 优秀的开发和日常体验中很久了,但受到 Reddit 上内容的“引诱”,我开始对 Arch Linux 十分好奇。
众所周知,这类贴吧类网站总会有很多宝藏,但找不找得到还是很靠缘分的。而我的缘分来自 Reddit 的上的 /r/unixporn,最开始只是为了看看 vim 的配置而关注,但实际看到的是各种 Unix/Linux 桌面配置。与以往对 Ubuntu 那种橙色 UI 印象不同的是,在这里分享的都是很个性很漂亮的搭配,简直令我着迷。
后来知道,这种行为叫做 RICE。而他们往往使用 Arch Linux 作为操作系统的选择,配合上 i3、i3-gaps、bspwm 等 tiling window manager 进行构建。分享时大多会用 neofetch/pfetch 显示下系统信息,有时也会运行一个“黑客帝国”工具。
从上面的 git 和 vim 等工具就可以看出,我今年很爱折腾命令行工具。于是一拍即合开始折腾,买了一块新的SSD专门折腾 Linux,顺利的搭配出一版:
入坑后,我也写了一篇总结性博文——The Fascinating Arch Linux RICE。
大概从前二、三年开始,美国互联网舆论(基本代表了美国左派)就开始攻击 Facebook,而 Facebook 自己也不争气,爆出各种侵犯隐私的事情。而本来就是白左大本营的 Google,也因为广告的商业模式侵犯用户隐私而备受质疑。很多“意见领袖”(比如 DHH)带头删除 Facebook、Uber 等 app,将 Google 替换成 DuckDuckGo。
而在浏览器行业,Chrome 也不可避免的中枪了。恰逢此时,Firefox 打起了隐私浏览器的旗号,成为了正确的浏览器。而我也难以免俗,在 Arch Linux 下不再使用 Chrome,在 macOS 上也减少 Chrome 的使用,把非工作内容浏览器换成了 Firefox。
不过,对于中国这个互联网相关法律不健全、基本完全不尊重个人隐私的国度,Google 的产品其实已经还不错了。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大规模弃用。
今年看得书数量不少但内容比较杂,以至于到了年底有些不知道都看了些什么。综合来说,以后对于书的门类选择要更加专注,尤其不要乱尝试看一些历史类的书。一般人觉得好看的往往是历史演义或小说,很多真正的历史类书籍,可能真的就是流水账,或者是枯燥的记录,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
前面提到的书,英文版叫 Pro Git。
虽说整体比较杂,但司马辽太郎这几本由于是按照 bundle 购入,所以主题还是比较明确的。分别是(按照阅读顺序):
这四部传记分别讲述了(按时间顺序)打破旧规、谋国成功从而掀起战国帷幕的斋藤道三;不循规蹈矩从而初成霸业,后于本能寺之变被明智光秀袭击身先死的织田信长;出身卑微善于揣摩领导得到织田信长赏识,之后为织田信长“复仇”后位极人臣的丰臣秀吉;和稳重、老谋深算、寿命长?,后来击败丰臣秀吉的儿子,最终夺取天下的德川家康。
在历史中,德川家康无疑是“胜利者”,从此进入了德川幕府的时代一直到明治维新。但对于司马辽太郎本人,德川家康却是这几人中他最为讨厌的。
看完了这几本书,基本弄清楚了日本战国时期的大概脉络。也促成了后来日本旅游时,专门探访了战国主战场之一的岐阜稻叶山城。
成年后第一次看漫画。偶然在飞机上看了电影《阿丽塔》的前部分,发现居然是 Cyber Punk 风格,于是对内容发展很有兴趣。搜索后得知是源自漫画《铳梦》,一部 Cyber Punk 风格的漫画。
《铳梦》画风和趣味性都不错,情节节奏比较快不冗长。最吸引我的当然是 Cyber Punk 的背景设定,跟《「赛博朋克2077」的公司多恐怖?竟能动员百万军队》中介绍的十分一致。
Cyber Punk 是反乌托邦的,我对于 Cyber Punk 中的“丛林法则”既不推崇也不向往。不过对于其中的生物机械学、半机械人(cyborg)以及其它各类未来科技非常感兴趣。
把本来肮脏、杂乱的东西,清理干净,摆放整齐,是一种激励感和成就感很充足的事情。
买了扫地机器人、MUJI 清扫套装、蒸汽清洁机等工具,熟练掌握了灶台、水槽和马桶的清洁技术。